從三次調查結果相近來看,有幾個可能性:(1) 華人教會只有短短200年歷史,一直都是強調傳統的聖經教導模式及鼓勵信徒靈修讀經禱告,所以即時地方時間不同,得出的結果也相近。(2) 由於問卷的10條問題的內容都與華人教會培育事工慣性活動相近,自然產生類似的結果。(3)其實,各地華人教會及信徒近年來都看重小組事工及關心社會,只是華人教會的小組事工多以彼此關懷為主,跟西方小組事工用作培育的焦點不同;而關懷社會常被認為只是一些行動,沒有被看為是一種信仰實踐,並透過經驗反思信仰的體驗式學習(Experiential Learning),固此即使參與了,也沒有想到與”培育/教育”有任何關連,自然問卷的分數仍流向「信仰教導」及「靈命建立」兩種慣性取向了。值得研究的是到底不同年齡的信徒是否有分別。中國國內兩次的問卷都是20歲上下的年輕一代,只是國內教會教育事工一般仍是傳統保守。到底各地年輕一輩是否與中、成年信徒是否有分別呢?不知你們的問卷中是否有年齡分段? 回覆
從三次調查結果相近來看,有幾個可能性:(1) 華人教會只有短短200年歷史,一直都是強調傳統的聖經教導模式及鼓勵信徒靈修讀經禱告,所以即時地方時間不同,得出的結果也相近。(2) 由於問卷的10條問題的內容都與華人教會培育事工慣性活動相近,自然產生類似的結果。(3)其實,各地華人教會及信徒近年來都看重小組事工及關心社會,只是華人教會的小組事工多以彼此關懷為主,跟西方小組事工用作培育的焦點不同;而關懷社會常被認為只是一些行動,沒有被看為是一種信仰實踐,並透過經驗反思信仰的體驗式學習(Experiential Learning),固此即使參與了,也沒有想到與”培育/教育”有任何關連,自然問卷的分數仍流向「信仰教導」及「靈命建立」兩種慣性取向了。值得研究的是到底不同年齡的信徒是否有分別。中國國內兩次的問卷都是20歲上下的年輕一代,只是國內教會教育事工一般仍是傳統保守。到底各地年輕一輩是否與中、成年信徒是否有分別呢?不知你們的問卷中是否有年齡分段?
感謝留言,將另擇時電郵回覆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