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督教教育的目標就是要建立人與三一神的關係,而要建立這種生命的關係,就必須由認識三一神入手。
基督教教育是一個帶領人在基督裡成長的過程。這過程乃是透過在世上活出信仰與人生使命來達至。上一篇文章亦提及基督教教育乃是指給予基督徒的教育,當中包括其信主之前、信主過程中及信主之後的一切學習經驗。要提供有果效的基督教教育事工,叫信徒在與基督建立關係的一生過程中不斷成長,完成神託付的使命,就必須從穩固的根基開始。談到基督教教育基礎,我們不得不提到現任美國波士頓艾都華牛頓神學院(Andover Newton Theological Seminary)的基督教教育專任教授彭米路(Robert W. Pazmino)。
西班牙裔的彭米路生於1948年,是美國浸信會(American Baptist)按立的牧師。他先後畢業於美國歌頓康威神學院(Gordon Cromwell Theological Seminary)及哥倫比亞大學(Columbia University ),獲道學碩士及教育博士學位。彭米路是現今福音派基督教教育神學的代表人物,他以基督教育基礎作為其研究的主要方向,被譽為是福音派基督教教育界的代表人物之一(Harold Burgess1996,157)。
1997年,彭米路寫成其代表作《基督教教育基礎問題》(Foundational ladies in Christian Education),此書瞬即成為各大神學院校基督教教育入門課程的主要課本。書中詳細勾劃出基督教教育的七大基礎,包括:聖經學(Biblical)、神學(Theological)、哲學(Philosophical)、歷史學(Historical)、社會學(Sociological)、心理學(psychological)及課程學(Curricular)。 2001年,彭米路寫成他的代表作《神—我們的教師》(God Our Teacher),此書成為探討基督教教育神學的重要作品。彭氏認為要明白基督教教育的神學基礎,必須由「三一神乃是人類的神」來作為起點。
「三一神是人類的神」強調神與人的關係的重要性,離開了神,人的生存就失去了意義。基督教教育的目標就是要建立人與三一神的關係,而要建立這種生命的關係,就必須由認識三一神入手。對彭米路而言,認識三一神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,因為以受造物的有限去理解創造主的無限,根本是不可能的。人類唯一可能對三一神有所認識,就是透過祂的自我啟示—聖經。
對於認識三一神,彭米路相信父、子、聖靈是不能分割之神的本體,聖經亦經常強調父、子、聖靈合一的關係,因此,必須要認識神的一體性(unity,參Pazmino2001,25)。但另一個方面,三一神的啟示卻同時強調人與神的三個位格(persons)的個別相遇(individual)。這種相遇所帶來的結果,就是人雖然是與父、子、聖靈建立個別的關係,但這種關係卻同時反映出父、子、聖靈的合一性及共有性(common)。
這種三而一的關係,啟發出彭米路的「三一代模式的基督教教育基礎」(Trinitarian Model of Christian Education),他以基督教教育的六個基礎問題作為這個代模的架構(Pazmino2001,31-35),這六個基礎問題是:
按彭米路的定義,教育就是與受眾在其社區的獨特處境中分享學習內容的過程,而「內容、受眾及處境」就是認識基督教教育本質的其中一個主要途徑。
就基督教教育而言,父神就是學習內容的創造者及設計者,祂是真理的源頭。子是那道成肉身的模範教師,透過祂的生命,讓我們了解我們受眾的生命,亦懂得如何教導他們。聖靈就是那位保惠師,保守我們在所在的社區處境中為主作鹽作光,完成神託付的使命。
彭米路套用李露懿及莊素。(Susanne Johnson)等人的理念,提出基督教教育目標的三一代模,分別是:宣講(Proclamation),建立(Edification)及使命(Mission)。
宣講教育目標使命就彭米路而言,「宣講」是將人(基督徒及非基督徒)領到基督面前,生命得以不斷改變,更像基督。「建立」是幫助他們在基督裡成長,生命得以成熟,在生命中享受基督。「使命」是作基督徒的生命流露,以基督化的生命影響這個世界。
「方法」也許是華人教會教導工作者一直最重視的環節。彭米路提出的基督教教育方法的三一代模包括:預備(Preparation),教導(Teaching),檢討(Evaluation)三方面。
彭米路相信基督教教育主要在三個不同的處境中進行:家庭(Home),教會(Church)及學校(School)。很多時候,我們都誤以為基督教教育的工作是教會及學校(指基督教學校而言)的責任,其實並不盡然。家庭其實也是信仰學習的基礎地點,是從小培養子女屬靈成長的主要環境。
彭米路提出過去(Past),現在(Present),將來(Future)作為基督教教育的三個主要時機。過去,現在及將來是互相關聯的,過去影響著現在,現在影響著將來。
基督教教育是全時間的教育,在適當的時機進行適當的教育,便會得著理想的果效。
究竟誰在其中參與著基督教教育的過程呢?不少學者的三一代模都傾向兒童(Children),青年(Youth),成人(Adults)。彭米路卻選擇不單以受眾為主體,反而強調整個教與學過程的參與者。
彭米路相信一個理想的基督教教育,不單有教師與學生,更必須有聖靈的工作。教師除了要忠心備課外,還要對聖靈的感動與催迫有敏銳的觸角。同一時間,學生亦應開放自己讓聖靈在自己身上工作,讓聖靈透過教師的話來觸摸自己的心靈。
資料來源:本文摘自鄒永恒牧師《活學活教建立主門徒:基督教教育基礎》第二~五章
分享此文: